植物工廠可以“私人訂制” 物聯網幫農民種出好產品
文章出處:http://www.tf776.com 作者:中國新聞報 人氣: 發表時間:2022年05月05日
現如今,農業玩出“新花樣”,智慧農業應用場景不斷翻新。當傳統大棚與科學實驗室“重疊”,會產生怎樣的化學反應?當大數據能幫助農民種出好產品、賣上好價格,智慧農業離我們還遠嗎?帶著這些問題,《中國新聞》報記者走訪了幾家民營科技農業園,探尋民企在智慧農業建設中的新思路、新“密碼”。
“植物工廠”里的科技范兒
“物美集團最早一直是賣場,屬于中間商,如今商業布局開始向上延伸,建立自己的植物工廠也是在農業上的新探索。”物美農業公司種植技術督導雷友笑著說。
雷友口中的植物工廠,位于河北涿州市。進入廠區,仿佛進入了一間農業實驗室,訪問者必須穿上白色保護服,戴上手套、護目鏡。工廠實際使用面積180平方米,96平方米的蔬菜栽培間布置了41套種植模塊,每組腳架都有6層,讓實際使用面積擴大了好幾倍。
這家植物工廠主要培育生菜、小白菜等綠葉菜,通過高科技水培技術、專業的紫光LED植物生長燈照射,使蔬菜長得更快更好,密閉環境幾乎不受外界氣候條件影響。
談到未來消費圖景,雷友表示,在消費升級背景下,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更加注重食品品質,下一步“訂單蔬菜”“高端定制”將成為植物工廠的發展目標。“優秀的農產品是送禮佳品,高級餐廳也需要訂制蔬菜。植物工廠目前還處于內測階段,如果未來在市場上得到應用,那么消費者想吃啥種啥,APP下單訂菜,種植、豐收,可一鍵實現。”
事實上,荷蘭、日本等國的大規模、精細化種植工廠技術已比較成熟,很多逐漸進入量產及經常性供應階段。在中國,不少企業開始引進“植物工廠”相關技術試驗種植。不過,植物工廠也有劣勢,那就是成本高昂。物美植物工廠的蔬菜約合0.5公斤70元人民幣,目前市場接受能力還沒有這么高。把電力成本降下來,從而降低經營成本,成為植物工廠在商業化過程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值得關注的是,在極寒或極熱地區“智造”蔬菜,是植物工廠獨特的應用場景。“在西藏、新疆等地,由于環境因素,不適合種植蔬菜,運輸條件也有限制。比如冬天大雪封山后,當地人吃不上新鮮菜,即使花錢也買不到。一些海島地區也是同理。”雷友介紹,“植物工廠能解決人們對蔬菜和維生素的最基本需求。而在風能、太陽能充足的地方,電費成本也會大幅下降。”
在雷友看來,植物工廠與傳統農業各有千秋。“傳統農業解決了人們大量的需求,而科技創新的植物工廠專注于小眾需求,是傳統農業的一個補充。”他認為,植物工廠是農業生產化進程中吸收和應用高新技術成果最具活力和潛力的領域之一,代表著未來農業的發展方向。
點點手機就能種菜? 蔬果大棚里用上了物聯網
如果說植物工廠代表著未來,那么農業物聯網則更“接地氣”。
北京耕智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農業物聯網企業,其母公司東昇集團是國內農業龍頭企業,從農作物的種子研發到最后一公里銷售,業務覆蓋農業生產全產業鏈。
該公司實驗大棚位于通州區國際種業科技園研發中心,據北京市區1.5小時車程。
“很多海內外龍頭農業企業、科研機構入駐科技園,中國農大等多家高校院所和法國利馬格蘭等著名農業企業在這兒都有專屬試驗田,我們團隊入駐超過了5個年頭。”技術經理肖哲運一邊帶記者參觀園區,一邊介紹。
大番茄小番茄、紫色的柿子椒、新品種小西瓜……在實驗大棚里,記者看到,春日里的蔬果長勢喜人,生機勃勃。
大棚里設有數據采集、環境預警、病蟲害圖像上傳等智能系統,可以遠程智能控制水肥一體化灌溉,實現了對溫度、濕度、營養等關鍵數據的精準把控。通過精準數據管理,精準掃碼作業,現在一個工人可以管理兩個一畝番茄大棚和兩畝露天農田,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提升了產品統一度和產量。
肖哲運曾在美國學習計算機專業,幾年前回國,便帶領一眾高層次青年人才,投身到農業物聯網的研發中。他現場為記者演示平臺使用方法:在物聯網數據平臺輸入一些參數,比如幾畝地,需要土壤種植還是無土種植,種大番茄還是小番茄,在北京還是陜西,后臺就自動配置成套模型,教你怎么種。
為了優化資源配置,提高勞動生產率,肖哲運團隊沒少費腦筋。玻璃大棚需要空調調溫,成本過高,他們就改用“老土”卻實用的“中式溫室大棚”;60多歲的農技師的種植水平高、經驗豐富,他們就把寶貴經驗固化到平臺上,做成數據、模型,再規范化輸出技術。
“我們希望輸出大數據解決方案,幫助農民種好產品,賣上好價格。之所以方方面面考慮周全,是為了降低成本,達到普適性。”在肖哲運看來,如果數據管理成本太高、不能讓農民賺到錢,一切都沒有了意義。
截至目前,該公司物聯網以及農業技術已輸出至北京、新疆喀什、陜西榆林神木等地的多家農場。
無人機施肥、無人車播種 數字化農業繪就“春耕圖”
剛剛過去的春耕農忙時節,全國多地“慧”耕“慧”種,成就了別樣“春耕圖”:在安徽亳州利辛縣富康村,5000畝優質小麥種植基地內,新型撒肥無人機一起一降,就能迅速完成撒肥作業;在黑龍江墾區紅衛農場育秧大棚基地,無人育苗車自動化播種代替人工,實現產能最大化……
“智慧農業已經成為世界農業發展的重要趨勢,我國也進行了初步的應用發展。”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農業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趙春江在2021中國國際數字經濟博覽會期間舉辦的數字經濟與鄉村振興高峰論壇上曾表示,包括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農業的深度融合,推動農業進入數字化新時代,引發農業第三次綠色革命,即“農業數字革命”,生產方式正由傳統農業向智慧農業變革。“所以,生產方式的變化,加上農業數字經濟,是引領農業高質量發展一個核心動力。”
未來農業如何發展?趙春江認為,應堅持智慧農業與數字鄉村建設統籌推進,力爭在2025年農業數字化轉型取得重要進展,2035年基本實現農業全產業鏈數字化、網絡化,2050年全面實現農機裝備智能化、生產管理智能化。
手機、無人機變成“新農具”,數字、信息變成“新農資”。記者觀察到,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技術在農業上的應用,絕不僅僅是“獵奇”和“博眼球”,當數字農業成為鄉村振興新動能,無疑將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助推我國農業發展,為振興鄉村插上騰飛的“翅膀”,為民營企業帶來巨大的市場空間。讓智慧農業走遍田間地頭,走進千家萬戶,也是農業從業者們共同的“智慧愿景”。